他们的指挥所肯定依托技术节点,找出来,端掉它!
技术不如人,就用土办法+狠劲弥补!”
他们放弃了原定渗透路线,利用暴雨天气和复杂地形,用最原始却最隐蔽的方式迂回穿插,甚至故意制造小规模混乱吸引注意力。
最终,他们奇迹般地摸到了蓝军野战指挥所附近,用炸药包和密集突击,
“同归于尽”式地打掉了对方的指挥中枢,为红军主力反击创造了决定性战机。
复盘总结时,蓝军指挥官感叹:
“你们这打法…完全不按套路出牌,有点…有点当年李云龙将军的味道了。”
这话,让红军特战小队的所有队员,感到无比的骄傲。
除了战斗精神的传承,新一代军人对老一辈的敬仰,更体现在对他们战略眼光和治军理念的重新发现上。
军事学院的兵棋推演课上,学员们分析李云龙在平安县城之战中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,以及其引发的巨大连锁反应。
有学员惊叹:“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,更是一次战役级别的主动造势!
在当时通讯条件下,能有效调动那么多兄弟部队,形成默契配合,并对整个晋西北局势产生重大影响,这需要极高的战场阅读能力和…一种非凡的号召力!”
还有学员深入研究了他当年开办“随营军校”、重视后勤建设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做法,感慨道:
“这完全符合现代军事管理中人本管理、后勤先行、体系作战的理念雏形!
老一辈革命家的实践智慧,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!”
这些发现,让年轻军官们对历史的敬畏更深了一层。
他们意识到,他们继承的不仅仅是“不怕死”的口号,更是一笔丰富的、充满辩证法的军事思想遗产。
当然,两代人之间并非没有“代沟”。
年轻的军人们也会在私下讨论:
“老团长那脾气,搁现在估计天天得挨处分。”
“那种带兵方式,有些可能不符合现在人性化管理的要求。”
但这些讨论的结果,往往是更加辩证的认识:
他们理解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,他们学习的是其精神内核,而非简单模仿所有具体行为。
他们钦佩的是其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和在战术上的灵活。
这种敬仰,最终化为了强大的练兵动力。
“像老团长那样能打仗”
“当好亮剑精神的传人”成为许多部队的口号。
训练场上,士兵们喊着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口号,进行着残酷的极限训练;学习室里,军官们研读战例、学习高科技知识,努力磨砺新时代的“剑锋”。
一支军队的脊梁,不仅需要钢铁铸就的装备,更需要由历史和英雄精神锻打的灵魂。
新一代军人,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眺望着未来的战场。
他们手中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,但血脉中流淌的勇气与忠诚,却与半个多世纪前那些前辈们,一脉相承。
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后辈的敬仰,绝非简单的怀旧与模仿,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。
而支撑他们不断创新、不断超越的,正是那支在党领导下,历经战火洗礼,如今正向着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——
现代化的钢铁洪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