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油腻书库>穿越历史>重生40年代:开局送外国媳妇> 第210章 蓝图与书信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10章 蓝图与书信(1 / 2)

吉辽军区司令部给许峰安排的办公室,大得像个小礼堂。

这里曾经是某个伪满高级官员的舞厅,如今,水晶吊灯被拆了,地上名贵的地毯也收了起来,取而代之的,是四面墙上挂满的,巨大的东北三省军事地图。

地图是最新测绘的,精确到了乡镇和主要的河流山脉。

甘烁带着他的作战参谋组,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才把这些地图严丝合缝地挂好。

一群习惯了在地图上用红色箭头标注进攻路线的军人,现在却要拿着铅笔和三角尺,在上面标注土壤类型和水源分布,一个个都别扭得不行。

“许顾问,辽河平原这一带的黑土层厚度数据,我们从地方农垦部门调过来了,您看标在哪儿合适?”一个叫赵铁柱的年轻参谋,举着一份文件,小心翼翼地问。

他昨天不小心把墨水滴在了地图上,被甘烁骂了个狗血淋头,现在对这张图比对自己家的祖宗牌位还恭敬。

许峰正趴在一张由四张办公桌拼成的大桌子上,桌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纸和表格。

他头也没抬,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个区域:“用红色虚线,把黑土核心区圈出来。再用蓝色,标注出主要的灌溉水渠。另外,让地方上报一下,去年这一带的平均亩产是多少,霜冻期有多长。”

“是!”赵铁柱领命,像个小学生一样,踮着脚尖跑到地图前,开始作业。

甘烁站在一旁,看着这幅景象,心里五味杂陈。

这一个月来,这间大办公室就成了整个军区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
不,比神经中枢还忙。

作战指挥室的电话都没这里响得频繁。

许峰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。

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不是在分析数据,就是在绘制图表。

他调阅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,从伪满时期的农业统计,到苏联专家的地质勘探报告,甚至连地方县志里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都没放过。

甘烁和他的参谋组,彻底成了许峰的勤杂工。

他们不再研究敌人的兵力部署,而是研究猪的繁殖周期。

他们不再计算炮弹的弹道,而是计算堆肥的发酵时间。

一开始,这帮眼高于顶的作战精英们还有些怨言,觉得这是大材小用,杀鸡用牛刀。

可没过几天,所有人都闭嘴了。

他们亲眼看着许峰,如何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,抽丝剥茧,理出清晰的脉络。

他能根据一份几十年前的土壤样本报告,准确判断出哪片盐碱地有改良的潜力。

他能看着一张等高线图,就规划出最省时省力的梯田修建方案。

他甚至能从一份地方降雨量统计里,推算出未来修建小型水库的最佳位置。

这已经不是种地了,这是在用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,严谨到可怕的科学,指挥一场针对土地的战争。

甘烁现在对许峰,是彻底的服气。

他觉得,让许峰去种地,跟让爱因斯坦去打算盘一样,虽然看起来有点屈才,但结果绝对是碾压式的。

“许顾问,喝口水吧。”甘烁把一个搪瓷缸子递过去,里面是泡好的热茶。

许峰这才直起身,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子,接过茶缸喝了一大口。

他的眼窝深陷,下巴上也冒出了一圈青色的胡茬,但那双眼睛,却亮得惊人。

“计划,差不多了。”他把最后一张图纸铺开,那是一张总规划图。

甘烁凑过去一看,倒吸一口凉气。

整片东北大地,在许峰的笔下,变成了一个巨大的,分工明确的生产机器。

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黑土地,被划为“特级粮食及大豆生产基地”,目标是利用大型机械,实现规模化耕种。

长白山区的林地和山谷,则被规划为“特级药材及山货培育基地”,金贵的药材和人参、鹿茸这些东西,要从散户手里集中起来,进行科学化培育和加工。

辽河下游的平原,靠近港口,被设计成“出口型经济作物区”,专门种植棉花和甜菜。

最让甘烁觉得不可思议的,是许峰提出的“农牧一体化循环系统”。

在每个大型农场旁边,都要配套建设大型养猪场。

猪的粪便,通过管道进入沼气池,发酵产生沼气,可以用来给农场和居民区供暖、做饭。沼气池里剩下的沼渣沼液,又是最优质的有机肥料,直接还田,改善土质。

“这……这……”甘烁指着图上那个猪圈连着管子,管子连着罐子,罐子又连着田地的循环图,结结巴巴地说,“这猪拉的屎,转一圈,还能当煤烧,当肥用?”

“理论上是这样。”许峰的语气很平淡:“可以解决燃料短缺和肥料不足两大问题。而且,还能大规模提供肉类。”

甘烁不说话了,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。

他现在终于明白,周保中司令员为什么会把这么大的权力,交给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了。

这脑子里装的,哪里是庄稼,分明是经天纬地的乾坤。

一个月的工作,终于到了收尾的时候。

许峰把所有的图纸、报告、数据分析,分门别类地整理好,装了满满两大箱。

做完这一切,已经是深夜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