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油腻书库>玄幻奇幻>净土十疑论> 第一集《净土十疑论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集《净土十疑论》(2 / 2)

从佛法的意思,就是生命是一个水流,这个“恒转如瀑流”。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永远不停止的水流,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。在我们的内心的一种很深的功能就是——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能够把我们每一生所造作的业力,把它保存下来。换句话说,身为一个有情众生,我们内心当中有善的功能,但是可也有恶的功能。虽然我们今生因缘很不错,得到人身,遇到佛法的住世,我们参加佛法的一些法会,或者听经,我们能够成就一种善良的功能。但是我们也曾经在一些染污的境缘当中,造作杀盗婬妄的罪业,也成就一些邪恶的功能。

当我们是在一种好的环境之下,好的环境就会去刺激善的功能,生起现行;但是当我们来生是因为福报现前的时候,福报的境界,这种安乐的环境,很容易刺激我们内心的烦恼活动。就是我们在这个唯识学上说,三界的流转,我们往往是在一个比较困难的环境,我们容易生惭愧心。有惭愧心,就开始去布施、持戒。布施、持戒造了善业以后,来生做一个大国王大富贵的时候,福报的境界现前的时候,就开始放逸、憍慢,就开始造罪业。那么造了罪业以后,到三恶道去受苦恼;苦恼现前的时候,又生惭愧心。

所以在整个三界流转当中,我们有可能因为今生布施、持戒的修福,来生成就一个非常安乐的果报。但是在这个安乐的果报当中,很容易让我们生起一种迷惑颠倒的心识,而在这整个安乐果报当中呢,“贪迷放逸,广造众罪”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。

就是说,我们今天遇到了佛法,有些佛法的道理、因果的道理来摄持我们自己,我们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。但是你来生的时候,你的心态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态。当我们生命变化的时候,我们的内心也跟着变化。你来生的时候,已经不是你现在的心情,你很容易会因为安乐的果报,而开始放逸、颠倒,对三宝开始不再相信了,这个是所谓的——退转。因为我们内心的深处也有一些染污的功能,染污的功能被刺激的时候,一活动的时候,我们那些善良的功能就隐没了。

当然烦恼一活动,就会“广造众罪,乘此恶业,一入三途,经无量劫”。等到这个罪业受尽以后,从地狱出来,还是受一些贫贱的果报,就是一些等流果。假设我们得到人身了以后,没有遇到善知识,继续的广造罪业,继续堕落到地狱去。“如此轮回,至于今日,人人皆如是”。

就是我们内心当中,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比较困难的环境,而生起道心来积集善业。但是问题是,当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的时候,又使令我们迷惑颠倒,又造罪业。就是如此不断的,历史不断的重复,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子;那么这个就是难行道,难就难在,我们不可能保持我们的道心,从最初的发心到成佛永远不退转。因为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受了环境的刺激,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我们看第三段:

凡夫无力,唯得专念阿弥陀佛,使成三昧,以业成故,临终敛念得生,决定不疑。见弥陀佛,证无生忍已,还来三界,乘无生忍船,救苦众生,广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

所以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,应该承认自己内心当中,没有般若的调伏力,我们面对自己的烦恼根本没有调伏的力量;我们应该要把握今生的殊胜因缘,专念阿弥陀佛,使令内心当中产生一心不乱功德。临命终的时候,因为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的因素,而求生净土。在净土当中,亲近阿弥陀佛,在那种比较殊胜的环境成就无生法忍。那个时候才回到三界里面,到生死大海当中,去广泛的做我们该做的一些度化众生的佛事。但是你那个时候内心当中是任意自在的。

在《大智论》上龙树菩萨说,我们成佛之道有两种的选择:

一种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。“菩萨有二种,一者悲增上,二者智增上。”那么悲增上的菩萨,当然身为菩萨,他是发了菩提心,他也是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。但是他的生命当中,偏重在“下化众生”。就是你自己的学佛因缘,你很喜欢跟众生结缘;但是要你去做功课,去拜佛诵经,你内心当中的欢喜心不大。但是你修福报,你主动积极的,这种人你就是悲增上菩萨。那么悲增上的菩萨,在成佛之道的时候,他的生命的规划,先完成下化众生——广结善缘,成就福报。

第二种是属于智增上菩萨。智增上菩萨,他发了菩提心以后,偏重在“上求佛道”。他对于清净圣道的追求,是比较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成就圣道。广度众生,他是把这个生命的规划,把它延到以后去再做。

那么一般来说,悲增上的菩萨,不愿意到净土去。他愿意在三界里面流转陪着众生,生生世世的跟众生陪伴。所以在悲增上菩萨的整个成佛之道,他会先成就福报,再成就圣道;那么智增上的菩萨,他是比较愿意到净土去的,先成就无漏的圣道,然后再回入娑婆,广度众生,再成就福报。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,基本上是两个选择。

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,就是说,当我们选择来生在三界流转的时候,我们有一个问题,就是你容易退转。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。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正念,不可能保持今生的样子。当来生的富贵的果报出现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在富贵的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,而广造罪业。

也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,虽然我们今天求生净土,并不是舍离众生,我们是——为菩提道求生净土,我们只是把度化众生的整个进度,把它往后挪一挪而已。我们举个例子,比如说,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众生,我们应该服务社会,服务人群。有些人他的规划,他高中毕业,他就去工作了,也早一点去入社会,早一点赚钱;当然这是他的选择,这也是一个方法。但是有些人他认为说啊,我是一个高中生,我内心的智慧有限,利益众生的层次也不会广泛,那么我应该要继续的去读到硕士、博士,我有广大的善巧方便、广大的智慧,然后再入社会来度化众生,做一些服务社会的工作。

就是说我们的成佛之道,有些人会先偏重在自利,有些人偏重在利他。那么站在净土的角度,是先成就圣道。就是:你是一个凡夫,你先成就圣道,然后以圣道的阶位,以圣道的功德来度化众生;你内心有圣道的力量,那个时候再来度化众生,跟众生广结善缘。

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往生净土就障碍菩提心,不是这样讲,这是他的一种规划,他的选择。他今天到净土去,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,也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到净土去。所以这一点,也就是说我们求生净土,事实上内心当中没有舍离众生的,这个是我们先破除这个疑惑。

甲二、舍此求彼疑

好,我们看甲二的“舍此求彼疑”。首先我们看这个征问:

乙一、征问

诸法体空,本来无生,平等寂灭;今乃舍此求彼,生西方弥陀净土,岂不乖理哉?又经云:若求净土,先净其心,心净故即佛土净。此云何通?

这个疑惑是“舍此求彼”。就是我们既然求生净土,内心当中就有取舍;我们厌恶娑婆世界的苦,我们好乐极乐世界的乐,内心当中对娑婆跟极乐,就有一个取,一个追求,有一个放弃。

这个意思就是说——诸法体空,从一个本体的观察呢,十法界的这些果报,它的本体是毕竟空的。当然从现象的角度,从因缘的角度,这个果报体有杂染的果报,有清净的果报;但是从一个本体来观察,是“本来无生,平等寂灭”。就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,有从本体上的观察,有从外在的现象界的观察。那么当我们从本体的观察的时候呢,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,就是杂染也不可得,清净也不可得。

那么今天我们舍此求彼,我们身为净土的一个学者,我们弃舍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;那这样子讲,岂不是乖违了大乘的实相。因为大乘的实相,是不能有所谓的取舍的,它必须合乎中道——不取不舍,非空非有。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修净土的学者,我们从取舍当中,是不是违背了大乘实相的道理,那么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。好,我们看乙二的释疑:

乙二、释疑

释有二义,一者总答,二者别答。

我们先看总答的地方。

总答者,汝若言:求生西方弥陀净土,则是舍此求彼。不中理者,汝执住此,不求西方,则是舍彼着此,此还成病,不中理也。

这个回答,是一个总答,一个简略的回答。说我们今天一个生死凡夫“为菩提道求生净土”,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取跟舍。那你说这样子取舍就不符合中道的实相道理,但是如果我们执著,我们绝对不去净土而留在娑婆世界,这样子也是取舍。因为你选择秽土,选择秽土也是取舍。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,就是说,我们今天来修学佛法,我们一定要把目标跟我们的过程要分清楚。

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——不生不灭,是一种无为的真理。那么既然讲无为,当然是没有所谓的造作。当我们有造作的时候,那表示我们还是在因地,还是在过程。所以目标绝对是不能有取舍,成佛的心,佛的心是不能有所谓的生灭相的。佛陀昨天的心跟今天的心是一样,他几千年的心跟几万年的心,是完全没有改变,他的心是不能动摇的,不能变化的。那么这样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心是我们的目标。

但是在因地的时候,我们一定是一种有为的造作,一定是有所取舍。就好像说,我们从此岸到彼岸,当然这个彼岸是一个目标。但是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要坐船,这个船本身不是目标,船是一种动态的东西,它是一个有为造作的东西;但是你没有经过船的因缘,你就不可能到达目标。所以我们的修行一定有所取舍。只有佛陀的目标达到以后,他才达到不取不舍,所谓的无为。

我们刚开始的时候,比如说我们回想一下,我们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,我们取善业,我们厌恶罪业。我们告诉自己,这件事该做,这件事不该做,这也是取舍。身为一个有情众生,我们使令自己的生命——趋吉避凶,离苦得乐,这也是取舍。所以说,既然我们一定要取舍,那自然是去清净的国土,而放弃杂染的国土。这是正确的。

我76年读佛学院,79年毕业。佛学院里面有一个老师是修禅宗的。他有一次在他的道场讲《六祖坛经》。《六祖坛经》讲快完的时候,有一个学生就问那个老和尚,说老法师你们禅宗都不持戒。老法师说,你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?他说六祖大师说的,心平何劳持戒嘛。那么老法师说,那你的心平了没有?我的心没有平,我的心起起伏伏的。老法师说,你赶快去持戒。

因为六祖大师说,当你心平的时候,你就不需要持戒;就好像说,你已经到了彼岸,你就不需要船了。因为持戒的目的,是在调伏自己的烦恼;那么你烦恼消灭了,那当然不要持戒了,你任运持戒。所以我们在修行:

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跟过程弄清楚,你不能用目标来问难你的过程。

身为一个有所得的凡夫,我们要求自己不断的修行,不断的进步,不断的业障消除,福慧增长,这个就是取舍,这个是一种正常的取舍。那么这个道理也是这样,当我们求生净土,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取舍,这样的取舍是随顺于无上菩提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啊,如果说我们今天执著要留在娑婆世界,那么这样子也是取舍,这样也不合乎道理。

我们休息十分钟好了。时间也到了,休息十分钟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翻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