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油腻书库>穿越历史>铁血亮剑:大将李云龙> 第257章:追思与纪念:人民不会忘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57章:追思与纪念:人民不会忘记(2 / 2)

孩子们似乎也懂事了许多,玩耍时经过那栋熟悉的楼,会不自觉地放轻声音。

军事学院。

他曾学习、执教过的地方。

学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题为“继承前辈精神,矢志强军打赢”的研讨会,重新研读他的战役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论文。

平安县城的变化最为显著。

县委会通过决议,将县城中心广场正式命名为“云龙广场”,广场中心的纪念碑也成为永久性的地标。

县里最好的中学更名为“李云龙中学”,校史馆里专门开辟了展厅,讲述他与这座城市的渊源。学校里,“亮剑班”、“独立团中队”等名称成为优秀集体的荣誉象征。

更多的纪念,体现在民间自发的、富有创意的行动中。

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,背起行囊,沿着李云龙当年战斗过的足迹,重走晋西北、淮海旧战场、朝鲜半岛,开始撰写一本更为详实、生动的传记,决心还原一个更立体、更真实的将军。

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,被李云龙的事迹深深打动,主动联系当地政府,表示愿意无偿为英雄设计一尊雕像,希望安放在苍云岭或平安县城,让后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将军的风采。

军队系统的纪念则更为庄重和制度化。

总部下发通知,要求各部队结合学习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深入开展向李云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的活动。

他的“论战斗精神的培养”、“劣势装备下的战术创新”等文章和讲话精神,被重新整理印发,供各级指战员学习研讨。

“学习李云龙同志,争当打赢先锋”的标语,出现在许多部队的训练场上。

老虎团更是将他的纪念融入了日常。

他们将李云龙最后一次视察时敬礼的照片放大,悬挂在团史馆最显眼的位置,并将他当时站立的那片训练场高地,命名为“将军岭”。

每年新兵入伍、老兵退伍,都要在那里举行仪式,讲述老团长的故事,重温那最后的军礼,将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精神血脉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所有这些追思与纪念,形式各异,规模不同,但内核是相通的:

那就是人民发自内心的、对英雄的怀念、敬仰和感激。

它们无声地证明着:一个人生命的价值,不在于他活了多久,而在于他为何而活,为何而战;

一个英雄的伟大,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荣誉,而在于他赢得了多少民心。

李云龙走了,但他又无处不在。

他活在苍松翠柏间,活在历史书页里,活在网络记忆中,活在课堂故事中,更活在每一个被他的精神所触动、所激励的普通人心中。

人民,没有忘记。

也永远不会忘记。

这种广泛的、自发的、持续性的纪念活动,自然而然地呼唤着一个更为具体、更为恒久的精神载体。

人们需要一個地方,可以系统地回顾他的一生,可以集中地感受他的精神,可以庄严地表达他们的敬意。

于是,建立一座专门的故居纪念馆的呼声,变得越来越高,逐渐从民间的愿望,上升为正式议程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翻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