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油腻书库>穿越历史>这野史,怎么全成真了?> 第20章:你学的是论语,不是抡语啊!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章:你学的是论语,不是抡语啊!(1 / 2)

看到二人谈话,江哲心有所感。

大明商贾是贱籍,只要当官的子女小心翼翼点雇人做点生意,问题不大。

“原来古代官员是这样搞钱的,跟现代没两样。”

随着画面一转,二人来到了中堂。

中堂与古装剧的会客厅几乎如出一辙。

只是这里的设施比较老旧;房子年代久远了些。

老父亲王恭允正在与青年白衣儒雅的学子交流些许事情。

主要是为明年上京城会试的事情,这让江哲眼前一亮,“大明朝的古代补习教师吗;还兼职压明年的会试考题;有点意思。”

在王权和杨修到来时,王恭允起身为其介绍。

“常学士,这是犬子,王权。”

“今后的一年就拜托了!”

常学士一脸正气,温文尔雅,妥妥的儒家学子。

只是,令江哲奇怪的是,书生气息的儒家学子却肌肉饱满到撑起了黑衣服饰,一看就十分的孔武有力。

只见他笑着回应:“自然,有我在,王权明年的会试起码前排。”

“那感情好!”

“你们交流交流,我先离开;一会儿别忘了晚饭。”

说罢,父亲离开,只留下王权和杨修以及常学士三人。

看见俩人,常学士态度立马转变,顿时失去了原先的和蔼可亲,变成了威胁:

“你父亲应该跟你说了,我来自国子监;以后的一年中;我让你做的事;你做。”

“我不让你做的事,你胆敢做,那就不能怪我心狠手辣了!”

见状,江哲嘴角止不住抽搐,“你这脸变得比天还快;而且你浑身肌肉我早想吐槽了。”

“你是儒家学子,你是学《论语》的;不是学《抡语》的,你的书生面子呢,不要了吗?”

王权和杨修相视一眼,没有开口。

若是在之前,王权定然不会说些什么。

但到如今,听完了李先生的课后;什么儒家,统统见鬼去吧!

“儒家嘛,我也学的儒家。”

“但从今日,我不学了。”

看王权一脸不屑的表情,常学士一脸讥讽:“哦?我大儒家碍着你了;若你是这种态度,那我们有缘再见。”

“哼!”王权冷嘲热讽一句:“乱世儒家立马消失,盛世儒家卷土重来。”

“一到乱世元末,你们跪得比谁都快。”

“一到盛世,你们又跑了出来,称大王。”

“这么一比,先生说得果然不错;道家才该是我华夏人正统思想;最该被皇权所运用!”

“人家起码乱世救国,盛世隐居。”

“儒家呢,孔夫子的儒家都被你们玩坏了。”

刚走没几步的常学士顿时一脸不愉,转过身,“会试不想考了?敢如此跟师傅说话?”

“你是师傅,笑话!”

“连自己是谁,有什么学说,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都拿不出来;就称师,真替你丢脸。”

“你好意思吗,大哥?”

“你懂什么叫万有引力吗,你懂苹果为什么总是掉在地上,而不是飞到天上呢?”

“你懂人类是何处而来的吗?你知道人类之前的物种是什么么;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变成人的么?”

“你懂国家兴亡,300年期限吗的缘由么?”

“连这个世界都不认识,还好意思称读书人。”

此刻,电视机前的江哲被王权的性格惊到了。

“卧槽?”

没想到他之前是故意对李时珍无礼的。

原来不是!

王权是对所有人权贵,世家、沽名钓誉的人都是很无礼的!

被几个问题问懵了,常学士不仅没有生怒,反而好奇地打量着王权。

“有趣有趣,王权这小子,年纪不到20;口才却不错。”

“我确实不知道,而且这些都是直击大道的事情,世间又有几人知晓,除了缥缈的仙神知道外,人类是不可知的。”

这时,杨修小声凑上前激动地说:“彩,彩,彩;大哥你很勇嗷,连国子监的人都敢怼;你的晋升路看来是真不想要了;!”

王权摆了摆手,“不值一提,不值一提!”

常学士见快要玩脱了,连忙开口:

“苹果掉地上不是常识么?”

“人类不正是从茹毛饮血时代演变而来的么?”

“启蒙的学子都知道的事,你还好意思问,真是不知天高地厚!”

闻言,王权不屑一笑,没有给其更深入的答案。

原来之前自己在李时珍夫子课上也是如眼前之人这般愚蠢。

他觉得跟眼前人再多说一句都是对夫子的课不尊重!

“不过,我对你那300年的期限非常感兴趣!”

“若你能回答一二,我倒是心服口服。”

“之后的一年内,我不计前嫌辅导你中进士。”

闻言,王权乐呵一笑。

他不想李时珍老师在下课之前提到的几点——土地兼并,产力不足之类的人尽皆知的话语。

王权却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:“倒不如你说说王朝逃不过300年的原因是?”

常学士坐下,先是喝了口凉茶,而后开口。

“那请听好,来自国子监的学识。”

“1:人口问题。”

“王朝建立初期经过天灾人祸,人口锐减,国家相对稳定。”

“但随着时间推移,人口会爆发式增长,而粮食产量由于限制无法相应提升,导致资源紧张和矛盾加剧。”

“2:权利问题。”

“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:新朝代建立初期,统治者通过强力手段稳定当下。”

“但随着时间推移,中央权威逐渐衰弱,地方势力崛起,导致分裂倾向加剧。”

“参考史书,就知晓: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东汉的州牧割据。”

“3:继承制度与群臣内斗。”

“皇权继承存在不稳定性,有时候嫡长子继承人优秀;而有时嫡长子又很平庸!”

“所以,为了避免像秦二世之流,圣上从小就培养嫡长子从政。”

“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血的教训——”

“那正是:我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教训。”

“好了,反正问题颇多,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