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“而大涝……纵然天要下雨是「天命」,可好在总还是有可以「尽人事」的地方。”
“去年,治理黄河、修江南圩田,年支出的钱粮是三百万石,今年便追加预算,从去年三百万石的基础上,再增加三百万石。”
“江南是产粮大省,原本放在江南一带的预算,不动,这追加的三百万石,便用于黄河下游的河道深度疏浚,同时,在山东、京师直隶等省份,仿照江南圩田,在低洼农田周边筑堤(圩岸),以防雨量大的时期,黄河淤积的泥沙导致黄河泛滥,牵连山东、京师直隶等黄河支流区域的田地及百姓。”
朱允熥一口气把自己的安排道了出来。
把大量钱粮在水利工程上,并非他想一出是一出,而是……印象里,洪武二十六年,也就是现在的开元年,夏季的确会有暴雨。
而因为黄河河道的泥沙堆积。
山东的几个州、府因为处在黄河支流,受黄河主河道溢流影响,遭受了大涝。
京师直隶则是因为淮河沿岸因黄河泥沙淤积、排水不畅,导致内涝。
既然他提早就知道了这些。
当然要在年初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,把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尽量缩到最小。
毕竟每有大涝发生,一是农田被淹导致粮食没有收成,国库收入会减少就不说了,在这种时代,一旦有大洪水,百姓的命那都不是命了,就算有人存活下来,朝廷这边还得发钱发粮去赈灾。
几番合计下来。
不如一开始就多花些时间、人力、钱粮放在这上面去,把黄河的河道疏通好,等夏季的暴雨来临,淮河的水便不会被堵住排不出去,黄河两岸以及许多支流流经的区域也不至受灾太大。
再加上仿照江南那样修建圩田,应对小规模的洪涝也就不那么怕了。
如此下来,不仅能尽量保住百姓在这等天灾之下的存活率,还能提前防患,保住百姓的田地庄稼,也保住来年的钱粮收入,继续往后一步步做那些该去做的事。
尽可能地保住现有人口的存活率。
这是他一开始就定下的方针,也是未来让大明尽快繁荣起来最重要的一个点。
况且。